Difference between revisions of "All-in-One Android Touch Screen/zh"

From FriendlyELEC WiKi
Jump to: navigation, search
(Replaced content with "English")
Line 1: Line 1:
 
[[All-in-One Android Touch Screen|English]]
 
[[All-in-One Android Touch Screen|English]]
 
==介绍==
 
[[File:HD101.png|thumb|]]
 
* HD101是友善之臂设计开发并生产的一款10.1寸高清电容触摸显示模块,分辨率为1280 x 800,支持触摸,背光可调(通过一线通讯),其接口适用于友善之臂出品的Tiny4412,super4412,NanoPC-T1,NanoPC-T2,NanoPi 2,NanoPi 2 Fire等系列ARM主控板,可支持Linux, Android等嵌入式系统,并且驱动开源。
 
* HD101模块带有一个定制ABS外壳,简洁易用,左右边缘对称,纯平设计,携带方便,四角带有铜螺母螺丝孔,非常方便企业用户安装到设备中使用。
 
 
==机械尺寸图==
 
[[File:HD10101.png|frameless|400px|]]
 
 
==连接使用==
 
[[File:HD10102.png|frameless|600px|]]
 
[[File:HD10103.png|frameless|600px|]]
 
 
==Datasheet下载==
 
*[[http://pan.baidu.com/s/1kVwCrWz/ 点击下载]]
 
 
==原理图下载==
 
*[[http://pan.baidu.com/s/1nv8d5dJ/ 点击下载]]
 
 
==支持的开发板==
 
::{| class="wikitable"
 
|-
 
|Debian系统 || Android系统          ||Linux+Qt系统     
 
|-
 
|NanoPi 2  || NanoPi 2  ||     
 
|-
 
|NanoPi M2  || NanoPi M2    ||     
 
|-
 
|NanoPi 2 Fire  || NanoPi 2 Fire    ||   
 
|-
 
|NanoPi M3  || NanoPi M3    ||   
 
|-
 
|NanoPC T2  || NanoPC T2    || 
 
|-
 
|NanoPC T3 || NanoPC T3  ||   
 
|-
 
|Smart4418 || Smart4418  || 
 
|-
 
|  || Tiny4412  || Tiny4412
 
|}
 
 
==关于一线触摸==
 
* 在大部分的ARM主控板中,我们发现,直接使用CPU自带的ADC转换器并不能很好的支持大尺寸(7寸以上)的四线电阻触摸屏,市面上一般采用更加专业的USB或串口触摸屏扩展模块来解决。为了节省ARM主控芯片的有限资源以及减少外扩,我们专门开发了只使用一个普通GPIO就可以实现专业触摸效果的替代方案,并把它集成到我们的LCD模块驱动板中,我们称之为“一线触摸(1-Wire)”。它的基本原理是,使用一个低成本的MCU连接一个专业的触控芯片(在此我们使用的是ADS7843或兼容芯片),采集并处理四线电阻模拟信号,并把滤波(未校准)后的稳定原始数据通过GPIO送给ARM主控,经我们长期反复测试,即使在19寸这样大的电阻触摸屏上,也可以实现非常精准的触摸效果,不会出现漂移抖动的现象。
 
* 另外,当今12寸以内的LCD显示屏,大都采用了LED背光,我们顺便也把背光调节部分也交给MCU来处理,并设置了统一的调节数值区间,最后通过“一线触摸”的GPIO传给ARM主控,这样在ARM端就可以非常方便的来设置背光了。
 
* 与此同时,我们还为我们设计开发的每一款带“一线触摸”的LCD模块设置了编号存储在MCU中,这样通过一线通讯读取到的编号,就可以知道这个LCD模块的具体类型了,也就可以在bootloader和内核中自动匹配相应的LCD驱动参数,以此来实现无需修改任何配置,即插即用带”一线触摸”的LCD模块。
 
* 在电容触摸LCD模块中,我们则去掉了电阻触控芯片,而保留了背光调节和存储LCD类型编号这2个功能,因此电容触摸通讯依然是标准的I2C接口。
 
* 需要注意的是,我们实现的“一线触摸”的通讯,和通常所说的单总线接口是不同的。在ARM主控端内部,我们实际采用了一路pwm timer(不是pwm管脚哦)来实现固定的通讯频率(9600Hz),详细请查看驱动源代码。
 

Revision as of 05:44, 15 March 2019

English